此诗写于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张九龄辞官南归之时。
陈建森认为此诗作于张九龄在洪州时(但无佐证):“如他在被贬洪州时说:“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何考》(何格恩著《张曲江诗文事迹编年考》,简称何《考》)开元十八年:《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自豫章南还江上作》:“以上二诗疑为由洪州赴桂州任途中作。”按:《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诗《刘注》(刘斯翰校注《曲江集》中的注释和简谱):“此当是开元十五年洪州任上所作。”何、刘二人系年似均与诗意不符。诗云:“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诗用陶潜《归去来词》:“觉今是而昨非。”陶潜是在辞彭泽令时所写,张九龄唯一与陶潜相似之时就是辞左拾遗。言“枥马苦蜷跼”,与九龄此时处境相当,且“秋晚”也与其年南归时间相符。“我来飒衰鬓”,本年九龄年近四十,叹老伤年,不必较真。
公元713年(开元元年),三十六岁的张九龄在朝任左拾遗,当年十二月,他上书姚崇,劝其远谄躁,进纯厚,任人当才,无溺缘情。表现出对朝政的关注与热情。任左拾遗后,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共同参与吏部选人的等第考评,时称平允。开元四年秋,张九龄在左拾遗职位上任满,因与宰相不合,以母老为由,辞官归家乡韶州奉养老母。九龄登楼望远,回想任职经历,反思辞官决定,写下该诗以抒发压抑而不得志的心情。
推荐古诗:
放言五首(赠君一法决狐疑)、
初冬夜饮、
望江梅(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喜迁莺(晓月堕)、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
邻儿半夜哭(邻儿半夜哭)、
菩萨蛮(赤橙黄绿青蓝紫)
推荐诗句: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暗箭明枪 比喻各种公开的攻击和暗地里的中伤。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拔葵去织 比喻做官的不与人民争利。
-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 白屋寒门 白屋:用白茅草盖的屋;寒门:清贫人家。泛指贫士的住屋。形容出身贫寒。
- 百炼成钢 比喻经过长期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比翼连枝 比翼:鸟名。传说此鸟一目一翼,须两两齐飞。比喻夫妇亲密不离。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不得其所 原指未得善终,后指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也指不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