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前往北疆之前在长安写作的送行篇章。诗人对友人英姿勃发、舍身报国、不计名利的行为极为赞赏,又进一步饶有兴趣地设想友人戍守边疆一定会产生思乡之念,最后祈盼早日荡平虏寇,还边境以安宁。全诗充满爱国主义豪情。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首联二句写友人装备精良,身姿潇洒,可见诗人对友人十分欣赏。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颔联二句称慕友人不但形象英姿飒爽,而且更有高尚、美好的心灵。这是更为诗人所钦敬的一点。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颈联二句是设想友人久戍塞外必然会产生无穷的思乡愁绪,言语中充满关怀和爱护。诗人曾有过经年居留塞外的经历,在《安西馆中思长安》等诗中都曾表露过深沉的思乡之情。因此他的设想可谓设身处地,情真意切,不是空穴来风。这里对友人思乡之念的想象,更见诗人所寄托的一片爱国深情。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尾联盼望友人早日凯旋。诗人居漠北时,亲眼目睹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战争不仅造成了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且对战士本身也是一种荼毒。因此诗人希望友人早日归来,确是饱含深意。
全诗先写友人的英雄风采,再由表及里,从报国、思乡的角度讴歌了友人的美好心灵,最后告诫友人,尽快结束战争,最好是别“经秋”。因为唐朝戍边将领往往拥兵自重,养敌蓄功,常将本可早日结束的战争一拖经年,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所谓“兵闻拙速,未睹巧以久也”,可见诗人淳朴的观念中,还饱含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推荐古诗:
琴台、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山中送别、
己亥杂诗(天将何福予蛾眉)、
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
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送杜起莘殿院出守遂宁(羽檄联翩昼夜驰)
推荐诗句: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热文成语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傲霜斗雪 傲视寒霜,抗击白雪。形容不畏严寒。比喻人身处逆境而不屈服。
- 熬清守谈 忍受清苦乏味的生活。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补过拾遗 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
- 不成体统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 不过尔尔 尔(前):如此,这样;尔(后):通“耳”,罢了。不过这样罢了。有轻视人的意思。
- 不骄不躁 不骄傲,不急躁。
- 不可造次 造次:急遽,匆忙。不能匆匆忙忙地进行。意为要慎重。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 繁文末节 文:规定、仪式;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比喻琐碎多余的事情。
- 泛萍浮梗 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