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读解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第三十七节读解

第三十七节读解

查看第三十七节全诗

  在第三十三章里,孟子描述了五种人都是不能尽心知命的,之后,孟子又提出“大人”,亦是不能尽心知命的;在本章,则又讨论了“狂”者与“狷”者、“乡愿”者这三种人,其实都是不能尽心知命的人。而不能尽心知命,则就不可能有最佳行为方式。孟子之所以提出这八种人,目的就是在于要人们学会辨别,才能做到尽心知命。这些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都是正人君子,都是光明正大,然而骨子里却充满了个人的私欲。朱是红色,为正色,紫就是红得过分了,红得发紫,反而就侵夺了正色,盖住了正色。也就是说,清廉得过分的官员其实往往就是大贪官,他贪的不仅仅是一点金银珠宝,而贪的是最高的地位,一旦获得了最高地位,他也就会原形毕露了。郑声也是如此,当时郑国的音乐多是奢靡之音,下流而淫荡,柔美而软懒,多属于民间的鄙俗小调,确实好听,但这种音乐的流行也就搅乱了正统的音乐。

  而所谓利口者,也就是花言巧语了,但比花言巧语还胜一筹,说起来振振有词,光冕堂皇,似乎都是为国为民,可是没有真正的思想内容,即使有,也是地方保护主义,为了一个小地方的利益而不顾大局、而出卖大局,出卖了国家和人民。天地、国家发展规律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天、国家发展的运行变化规律,天下所有的人,如果仅考虑自己小地方的利益,而不顾天下众生的利益,打乱天地、国家发展的运行变化规律,不是“贼”是什么呢?纵观历史,都是各自为政、各自为王,有谁能愿天下众生都能安居乐业呢?这其实就与我们现在所反对的地方保护主义是一样的。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一旦泛滥开来,也就是各自为政、各自为王了,也就是对天地、国家发展规律的伤害了。这些人都是很能迷惑人的,辨别能力稍差一点的人,都会被迷惑住,从而与他们同流合污,危害了国家和人民。所以孔子要求子路一定要会辨别,而辨别的根本则在于学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就是这个意思了。

推荐古诗: 初冬夜饮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暮秋独游曲江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春晴怀故园海棠(竹边台榭水边亭)临江仙(壁上红旗飘落照)水龙吟(燕云十八飞骑)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冯小怜(湾头见小怜)

推荐诗句: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白虹贯日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舌之声  比喻唠叨、多嘴。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薄技在身  薄:微小。指自己掌握了微小的技能。
  • 伯道无儿  伯道:邓伯道。旧时对他人无子的叹息。
  • 不差毫厘  不差一毫一厘。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