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行善?怎样以身作则?孟子接着在本章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案。孟子要求统治者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为人民百姓制定恒产,这就是一种最佳行为方式。孟子曾对齐宣王谈过这个问题(见《梁惠王上》第七章),孟子认为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是巩固社会秩序的一个必要条件。他这是从安定社会秩序出发,为私有财产制度的建立而作的辩护。因为,自从夏启王天下以来,天下成为一个人的私有,私有制便从此蔓延和生存下来,而且愈演愈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一种社会制度。孔子之所以失意,就在于他本人和他推崇的圣、贤、善人,都是不大赞成私有制的,尤其是不赞成绝对私有。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私有,土地私有大发展、大混乱的时期,如果说在西周还是周天子一个人的天下,那么到了战国时期,天下就成了诸侯们的天下,大夫们的天下。人人都想拥有自己的私有的恒产,以便能使自己个人的生活有保障。孟子在这个时候提出的“恒产论”,是一种审时度势的进步思想,它对安定社会秩序起了较大作用。因为人们拥有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后,首先希望的就是社会秩序不要混乱,自己也不出去胡作非为,就能使自己的私有财产得到保障。
在使上上下下都满足了物质需要,都有了物质基础后,孟子还提出兴办学校,进行教育的方针。这个‘学’是三代共同都有的,都是教育人民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上层所懂得,小民百姓则能亲和于下层。如果有贤明的君王兴起,必然会来学取这个法,因为这是为王者所效法的。总结孟子所提倡的仁政,一是养,以井田制养民,二是学,以学校教民。人民得养得教,社会秩序也就有了保障,统治者的地位也就有了保障。
从孟子这段话中,我们仍可以看出,他虽然提倡私有财产、私有土地的私有制,但他仍未放弃平均思想,其“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的说法,亦是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思想的延续。
推荐古诗: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赠别二首、
云鬓裁新绿,、
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第二回回头诗(一局输赢料不真)、
七绝(翻身跃入七人房)、
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
桂枝香(登临送目)、
寄陈鲁山(天下无虞国论深)、
六经示儿子(六经如日月)
推荐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安邦治国 使国家安定太平。
- 鞍马之劳 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昂然直入 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傲然威武的样子。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不一存 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备尝艰苦 备:全、尽;尝:经历。受尽了艰难困苦。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敝帚千金 一把破扫帚,当千金那样贵重。比喻东西虽不好,但自己十分珍惜。
- 髀里肉生 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秉烛待旦 旦:早晨。手持点燃的蜡烛待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