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整体感知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祭十二郎文整体感知

祭十二郎文整体感知

查看祭十二郎文全诗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推荐古诗: 玉阶怨奉和思黯自题南庄见示兼呈梦得巴陵夜别王八员外送李侍郎赴常州燕台诗四首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昭君怨(午梦扁舟花底)嘲顽石幻相(女娲炼石已荒唐)

推荐诗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白饭青刍  白饭供客,青草喂马。比喻主人招待周到。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伯玉知非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可同日而语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形容无耻到极点。
  • 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 百世之师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