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赏析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九日登高赏析

九日登高赏析

查看九日登高全诗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这是中唐文学家刘禹锡的五言诗.刘禹锡青年得志.但进退无定,几遭贬谪,饱尝仕途坎坷之艰险.贞元十九年(803年),刘禹锡随杜佑入朝.顺宗永元年(805年),他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不久失败,首遭贬谪.元和十年(815年),得裴度力荐返京.因游玄都观写《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而复贬连州.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又被朝廷从和州刺史任召回.这首诗就是诗人此时北还时途经洞庭湖,登乐游原遥望洞庭湖时写下的佳作.
    此诗《唐诗百科大辞典》记录为:“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露深。年年山高处,未有不伤心。”
    诗题中的“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始于汉初,盛于唐代。当时长安人登高最喜欢去的是位于城东南角的乐游原。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他自己还说过:“谪于沅,湘江,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寄调草木,郁然与骚人同风。”(《刘氏集略说》)。“刘禹锡擅长五言诗。”(《中国历代文学家传》)。李白称他为“诗豪”(《刘白唱和集解》)。清人称他为“小诗之圣”。《九日登高》诗,也就是诗人当时,“藉登高而望远,借山水以寄怀”之见证。
   诗前二句“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自然感慨,尽从景得,斯谓景中藏情.”(王曦之《唐诗详选》卷四).表面上看是写眼前之景:地上之路,山河起伏,盘旋峻险;遥望洞庭湖一片烟雾迷茫.然而诗人言近而旨远.刘禹锡所处的唐代正逢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呼之欲出.目睹人世间的兴亡变化,又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人生之路岂不象眼前山河一样峻险,仕途之道又何尝不如眼前遥望一样茫然.因此,这“世路”看指眼前之路,实指人生之路;这“君门”看指眼前远眺之山门,实指仕途之门.这一“险”字,使人触目惊心;这一“深”字,又使人对前途忧虑重重.此联“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王曦之《姜斋诗话》),这以达到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境界.另外,此联对仗工巧,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
    后两句“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情在言里,意在诗处。“上高处”呼应题目“登高”。这是古代诗人词客乐为之事,从这一点上,“郁然与骚人同风。”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自然引起无穷的思绪:天伦之乐,身世之感,家国之悲所怅万千,殆难名状。如果说是与“骚人同风”的话,那就是诗人,羁旅他乡,难免要产生思念亲人朋友之常情。然而诗人之意并不仅在于此。诗人《西塞山还古》诗云:“人世几回伤往事。”刘禹锡一向反对分裂割据,积极参与政治革新,然而壮志未酬,眼看战乱连年,生民涂炭,国家危在旦夕,这怎不使诗人为之“伤心”。“年年上高处”这“年年”更见诗人报国情怀之深挚。因此,本诗不仅是抒发诗人与“骚人同风”的个人悲欢喜怒之情感和情绪,而且包含着诗人更高层次言志的意蕴。这就是耐人寻味的诗的意境之余韵。由此可见,刘禹锡《九日登高》的寄意,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朗无据的“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等登高抒怀诗以赋予更高的境界。
    再看刘禹锡《九日登高》诗所体现的文学观念和美学思想.刘禹锡认为:作者的身世遭际不幸与创作本身有关,“诗穷而后工”。他还认为文学是与国运的昌盛衰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反映这变化的文学的变化。如果不是诗人有那么深刻的生活经历和仕途遭际,那会发出“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的愤志感慨.另外,本诗写景寄意,自然清新,含思委婉,气格健拔,又体现诗人“言近旨远的美学风格。

推荐古诗: 买花瑶池早寒有怀西宫春怨老将行田园乐七首(采菱渡头风急)登鹳雀楼酬乐天频梦微之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推荐诗句: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安土重居  犹安土重迁。指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闭户读书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打不成相识  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 不恶而严  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