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维仪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清交替之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清兵入关后的野蛮烧杀,更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文学艺术家特有的锐敏与丰富情感,使方维仪对现实生活有着更强烈的感受。她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深切同情民生的疾苦。惨酷的社会现实,时时激起她对乱世的怨恨和对故国的怀念。她将忧国忧民的种种情感,曲折淋漓地反映在作品之中.她品行端正,才艺超群,但并不以此自显,诗文从不轻易示人,“离忧怨痛之词,草成多焚弃之”(方孟式《清芬阁集序》)。传世的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要算她晚期所作《旅秋闻寇》。
方维仪博学才高,不仅学贯经史,而且工诗文,善书画。据《明史·艺文志》及清人王士禄《然脂集》著录,维仪所著曾有《清芬阁集》8卷、《楚江吟》1卷、《宫闺诗评》1卷、《尼说七惑》1卷以及《官闺诗史》、《官闺文史》、《归来叹》、《闺范》等集行世。这些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札记、论文等多种文体,内容涉及到文学创作、文学史研究、文学评论以及女性哲学等多方面。可惜的是,她的作品今大多已散,我们只能从幸存的少量作品中窥见其诗文风貌之一斑。
方维仪一生执着追求文学、艺术,70余岁高龄时,仍坚持提笔写字作画。她的书法深得卫夫人笔风,绘画则最擅长白描。清人冯金伯《国朝画识》中,把维仪的白描大士列为妙品,认为“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维仪在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她不愧为女界“名士”。
推荐古诗:
春雪、
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
绝句(朝游北海暮苍梧)、
武陵春(风住生香花已尽)、
沁园春(为子死孝,为臣死忠)、
宿金沙江(往年曾向嘉陵宿)、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霁月难逢)、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行香子(一叶舟轻)、
入塞(荒云凉雨水悠悠)
推荐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按辔徐行 辔:马缰绳。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
- 碍足碍手 碍:阻碍。妨碍别人做事。同“碍手碍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白龙鱼服 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 百步穿杨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本来面目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播糠眯目 撒播糠秕眯住别人的眼睛。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辞劳苦 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 不茶不饭 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