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赏析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赏析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赏析

查看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全诗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推荐古诗: 喜迁莺(晓月堕)春晓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西宫春怨清平乐(年年雪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浣溪沙(旧向长堤缆画桡)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狼星四首(爝火犹争焰)苏慕遮(向来痴)

推荐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山无陵,江水为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安心乐意  原指心情安宁,情绪愉快。后多指内心情愿,十分愉快。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罢黜百家  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 百年不遇  一百年也碰不到一次。形容很少见到过或少有的机会。
  •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奔逸绝尘  奔逸:疾驰;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
  • 比物此志  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不恶而严  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 不伏烧埋  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敢掠美  掠:掠夺。不敢掠夺旁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