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生平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屈大均生平

屈大均生平

查看屈大均全诗

早年反清

  屈大均生于1630年九月五日(10月10日),儿时随入赘邵家的父亲居住在南海县西场(即今之广州荔湾区西场),初名邵龙,号非池,又名邵隆,字骚余。10岁时随父亲归原籍番禺,恢复屈姓,更名大均。早年受业于陈邦彦门下,16岁时补南海县生员。1646年清军陷广州,次年,18岁的屈大均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同年失败。后至肇庆,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授以中秘书,不久因父殁急归。

暗图复业

  顺治七年(1650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

  顺治十三年(1656年),以化缘为名开始云游四海,奔走吴越、幽燕、齐鲁、荆楚、秦晋大地,北游关中、山西,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又上北京,登景山寻得崇祯死所哭拜,与顾炎武、李因笃、朱彝尊等交往。又东出山海关,留意山川险阻,暗图复业。他在辽东凭吊袁崇焕督师故垒,写下《出塞》及《塞上曲》等曲。返回关内后,积极游走于齐、鲁、吴、越之间,在会稽与魏阱、祁班孙等秘密联络郑成功,后张煌言率军沿江而上,克芜湖,取徽、宁,下州县三十余。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月事败,郑成功还至厦门,张煌言败走浙东天台。顺治十七年(1660年)秋,屈大均访南京,与朱彝尊同游山阴,参加祁氏兄弟的抗清活动。康熙元年(1662年)魏阱、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等被杀于杭州,祁班孙遣戌宁古塔,大均避居桐庐。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吴三桂在昆明起兵,大均赴桂,上书纵论兵事,被委为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不久知吴只想划江称王,遂托病辞去。

晚年著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著述讲学,移志于对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编纂。事实上“广东”一词是明代才出现,屈大均为言志而弃传统的“岭南”称谓不用,采用了“广东”做书名,先后有《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等。康熙三十五年(1696)五月十六日(6月27日)病逝。

  他抚育成人的八个子女,均以“明”字命名,如明洪、明治等,都表达了他誓为明人的爱国情怀。

书作禁毁

  屈大均67岁时在故里辞世。为了避免清廷糟蹋,他的家人不敢为他立墓碑,乡人也在很 长时间内也不向外人透漏他的墓地。屈大均去世78年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屈大均“托名胜国,妄肆狂狺,其人实不足取,其书亦不可复存”为理由,他的所有著作都被清廷列为必须焚毁的禁书,其两个不识字的孙子也受牵连被“从宽”处斩,并且要对屈氏发棺戳尸,由于百姓的掩护,没有找到坟墓而作罢。到了20世纪初,腐败的清廷已经没落,这时百姓才在“荆榛曼草”之中按先人标定的墓穴方位找到屈大均墓穴所在,并捐资重建了墓穴。

推荐古诗: 无题153乐游原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万山潭作终南山点绛唇(蹴罢秋千)武陵春(风住生香花已尽)滇海曲(海滨龙市趁春畲)醉翁操(琅然,清圆)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推荐诗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安国宁家  指治理国家。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把持不定  没有明确的主见,游移反复。
  • 百炼成钢  比喻经过长期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 背恩忘义  背:背叛。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笨嘴拙舌  拙:不巧。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秉公无私  秉公:主持公道。指做事公道不掺杂私念。
  • 不攻自破  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可思议  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