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人,宋之问也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不仅表现在其对待政治趋炎附势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一桩广为流传的命案上。自古凡是文人都爱好文字,一日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杀人”。
媚附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后张易之被杀,中宗复位,于神龙元年(705)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不久逃回洛阳。《新唐书》记载他匿居友人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与冉祖雍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簿,天下丑其行。”景龙中,迁考功员外郎,谄事太平公主,故见用。及安乐公主权盛,复往谐结,故太平公主甚恨之。当中宗将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时,太平公主揭发他知贡举时受贿,便下迁为汴州长史,未知又改越州长史。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颇自力为政”,景龙三年六月,中宗崩,景云元年(710)睿宗即位,认为他依附张易之,投靠武三思,屡不悔改,便将他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旧唐书》说:“先天中,赐死于徙所。”而《新唐书》则说:“赐死桂州。”
宋之问在世时与沈佺期齐名,其诗多为应制之作,内容比较贫乏,但是流放途中作的一些诗有较充实的内容,在艺术形式上,宋之问的诗以属对精密、音韵协调见长,大多词采绮丽,对仗工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推荐古诗:
池上闲咏、
润州二首(其一)、
洛桥晚望、
塞上曲、
塞下曲、
昭君怨(午梦扁舟花底)、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华发寻春喜见梅)、
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
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
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
推荐诗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爱民如子 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兵临城下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堪设想 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
- 不留余地 不留一点空余的地方。多形容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可回旋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