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以众多事例引证了他的政治洞见和哲理,他的主要观点是:
1要后发制人、顺应时势。率先挑起战争的人和领头攻打他国的人必然后患无穷、陷于孤立。后发制人会有所凭借,顺应时势可远离仇怨。
2大国应该讨伐那些不讲道义的国家,以此可名利双收、完成霸业。小国应该谨慎从事,不轻信他人,逐渐增强实力。
3不能把使用武力摆在首位,尽量避免战争,避免因为炫耀武功而成为众矢之的。
4取胜的关键是在帷幄之中的策划和谋略,而非疆场上的厮杀。
这4个观点苏秦用了大量事例来论证,一般都是先说出观点,然后举出当时已经发生的事件来佐证,在叙述事例过程中也夹杂一些评论,整体上事实和理论相结合,极富有说服力和真理性。
苏秦对君王的谏言中有破有立,破大于立,破立的中心主旨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国家政治军事斗争中尽量要占有道义,尽量要“不战而屈人之兵”,绝对不能好战和强出头。上面这些至理规则同样适合于和平年代的人际关系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好自己的发展战略,对待朋友、竞争者要有智慧、有谋略,要将上述国际关系领域的法则娴熟地运用在人际关系上,毕竟人与人之间和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其作为一个利益主体方面,有着很大的可比性。
推荐古诗:
怨情、
杨柳枝(红板江桥青酒旗)、
月夜、
小寒食舟中作、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寄令狐郎中、
晚晴、
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剔银灯
推荐诗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暗箭中人 暗:暗中;箭:放箭;中:中伤。放冷箭伤害人。比喻暗中用阴险的手段攻击或陷害别人。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半壁江山 半壁:半边;江山:比喻国家疆土。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秉要执本 秉:执,拿着;要:重要的;本:根本。指抓住要害和根本、
- 薄技在身 薄:微小。指自己掌握了微小的技能。
- 不白之冤 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 不得要领 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抓不住要领或关键。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