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卒年考疑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嵇康卒年考疑

嵇康卒年考疑

查看嵇康全诗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云:“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坐事诛。”按魏元帝景元凡四年(260——263年),又《晋书·嵇康传》记康被诛时年四十,故《资治通鉴》将时间系于景元三年,即262年,文学史界订嵇康生卒年为223——262年,当是依此而定。关于嵇康被诛的时间,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还见到不同的记载,如干宝、孙盛、习凿齿等人皆云康于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被诛,裴氏认为他们的记载有误,故专门作了考辨。又,《世说新语·任诞》云: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徐震先生《世说新语校笺》云:“按《晋书·阮籍传》,籍以魏陈留王奂景元四年卒,年五十四,则其生当在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山涛传》言卒于晋武帝太康四年,年七十九,则当生于建安十年,长阮籍四岁。《嵇康传》但云死时年四十,不言死于何年,《通鉴》系其事于景元三年,则其生当在魏文帝黄初四年,盖小山涛十八岁,小阮籍十四岁,故云“少亚之”。按《通鉴》记嵇康事迹,主要依据《晋书》,但也利用了《三国志》,故抄录了其中“谯郡嵇康”至“尚奇任侠”一段,而《三国志》云康景元中坐事诛,故《通鉴》将其事系于景元三年,审矣。但《晋书》记嵇康事迹以及徐先生考嵇康生卒年,皆未利用《三国志》的材料,故有所失。

  庄万寿先生则认为嵇康的卒年应为景元四年。即景元三年冬钟会虽任镇西将军,但仍有可能兼领司隶校尉,而伐蜀真正开始在景元四年,故嵇康被害的事件下限完全可能在景元四年。根据《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线索,山涛于景元二年除吏部郎,《绝交书》言“前年自河东还,闻……”,则绝交书当作于景元三年。《绝交书》言嵇绍“年八岁”,《晋书》载嵇绍“十岁而孤”,若持景元四年论,自作《绝交书》至嵇康被害间有一年以上,完全可以满足这个时间差,若持景元三年则嵇绍的年龄误差较大。

推荐古诗: 塞下曲六首(五月天山雪)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古怨别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减字木兰花(漫天皆白)满庭芳(三十三年)南乡子(寒雀满疏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推荐诗句: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 北面称臣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拨草寻蛇  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 博洽多闻  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 不法常可  法:当做模式、法则;常可:长久被人们认可的成规惯例。不把常规惯例当做永远不变的模式。
  • 不解之缘  缘:缘分。不可分解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
  • 不近人情  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 方领矩步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