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治理得好的国家,是因为君道强明;所谓混乱的国家,是因为臣下的“私术”太盛。君尊臣卑,不是由于臣对君的亲爱,而是君主通过权势压服的;百官尽职,不是由于君对臣的恩惠,而是刑罚坚决的结果。所以,君道与臣道混淆不分,国家就要混乱;把国权专授于人,君主就会失园。国家有四种危亡的表现:法令一开始就发不出去,叫作“灭”;发出而中道停留,叫做“壅”;下情一开始就不能上达,叫作“塞”;上达而中道停止,叫作“侵”。灭、侵、塞、壅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法度没有确立造成的。所以先王治国。不在法度外浪费心机,也不在法度内私行小惠。所谓任何行动都不离开法度,就正是为了禁止过错而排除行私的。君权不能由两家占有,政令不能由两家制定。以法治国不过是一切都按法度来处理而已。因此,有了法度的裁断,人们就不能通过伪诈来取巧;有了权衡的称量,人们就不能利用轻重搞欺骗;有了寻丈的计算,人们就都能利用长短搞差错。君主若放弃法度,按照虚名用人,群臣就背离君主而在下结党营私;君主若听信朋党任官,人民就专务结交而不求工作实效。因此,官吏的治理不好,正是君主按照虚名行赏,根据诽谤行罚的结果。而这样下去,那些喜赏恶罚的人们就要背离公法而推行私术,也就是朋比为奸共同做伪。于是他们忘记君主,拼命结交,而进用同党;所以交人多同党也多,朝廷内外都成朋党,虽有大的奸恶,也是多半能把君主蒙蔽过去的。因此忠臣往往无罪而遭死,邪臣往往无功而发迹。由于无罪遭死和无功发迹,那么,为人臣的就自然重私轻公了。他们可以十次奔走于私人的家门,而一次不到朝廷;百般考虑其自家,而一次不谋国事。朝廷所属的人员虽然很多,但不是拥护君主的;百官虽然很齐备,但不是治理国事的。这种情况就叫作国中无人。所谓“国中无人”,并不是说朝廷大臣不足,这是说私家之间力求互相帮助,不力求尊奉国君;大臣之间力求互相抬举,而不肯为国任事;小臣拿着奉禄搞拉拢交结,也不以公职为事,所以官吏就没有作用了。因此,先王的治国,用法度录取人材,自己并不推荐;用法度计量功劳,自己并不裁定。所以贤能不可能被掩蔽,败类也不可能伪装;夸誉者不能进用人,诽谤者也不可能罢免人。这样,君臣的界限就分明了,分明就容易治理,因为君主虽不自身下去办事,依靠法度去办就行了。
推荐古诗:
别韦参军、
燕台诗四首、
望江梅(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清平乐(年年雪里)、
浣溪沙、
念奴娇(横空出世)、
家园小酌(旋作园庐指顾成)、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少年负胆气)、
贝宫夫人(丁丁海女弄金环)、
高轩过(华裾织翠青如葱)
推荐诗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安家乐业 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病民蛊国 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
- 不辞而别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 不分皂白 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 不见棺材不落泪 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可磨灭 磨灭:消失。永远消失不了。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 不能赞一辞 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