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晁补之传》曰:晁[cháo]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
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男)生长在士宦之家、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聪敏强记,幼能属文,日诵千言,故早负盛名。
晁补之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黄庭坚、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张耒并称“晁张”。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传世。
大宋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同年授澶州司户参军。
元祐初,任太学正,著作佐郎,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
绍圣元年(1094年),知齐州(今山东历城),因修《神宗实录》失实,降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九月三日改贬亳州(今安徽亳县)通判,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又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赴处州途中,丁母忧。
元符二年(1099年)为信州(今江西上饶)酒税。大观末,知达州(今四川达县),未行。改泗州(今江苏盱眙东北),到官不久卒。葬于任城吕村。
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赠直龙图阁。从弟晁谦之编次《鸡肋集》。
晁补之出身文学世家。真宗时晁炯声名显赫,此后,“晁氏自迥以来,家传文学,几于人人有集”。晁补之从弟晁冲之也是著名江西诗派诗人。晁补之文风和为人都受苏轼影响很深。十七岁时,随父亲晁端友赴任杭州新城令,著《七述》一文,记述钱塘风物。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是其父亲好友,称赞此文时说“吾可以搁笔矣”,又赞他“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后来晁补之通判扬州时,适逢苏轼知扬州,两人有不少唱和之作。
推荐古诗:
一七令(诗,绮美,瑰奇)、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
绝句漫兴九首(糁径杨花铺白毡)、
春梦歌(春梦随云散)、
终南山、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堕)、
绝句(扁舟明月两峰间)、
寒月吟(夜起数山川)
推荐诗句: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嗳声叹气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八面见光 形容人非常世故,各方面都能应付得很周到。
- 白日见鬼 大白天看见鬼。指工部四曹无事可做,非常清闲。后泛指事情离奇古怪或无中生有。
- 百代文宗 宗:被人所效法的人物。在久远的年代里堪为文人楷模的人物。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卜夜卜昼 卜:占卜。形容夜以继日地宴乐无度。
- 不揣冒昧 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