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解析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孝文本纪解析

孝文本纪解析

查看孝文本纪全诗

  该篇本纪记载了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间的种种仁政,赞颂了他宽厚仁爱、谦让俭朴的品德,刻画出一个完美贤圣的封建君主的形象。

  该篇本纪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录了许多文帝的诏书,“且所行政事,又足以副之,非讬诸空言者比也。”(《史记评议》)以此直透核心,表现文帝的贤德。这些诏书一方面反映了文帝治天下的才能,一方面反映出文帝仁爱的内心世界和俭朴的思想品格。而后者更能感染打动读者。如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的两个诏令,就体现了文帝不株连无辜、不摧残肉体的人道精神。再如遣列侯之国、罢卫将军军等诏令,以及遗诏,都贯穿着文帝不劳苦百姓和节省财力的用心。诏令大多以“上曰”的形式出现,口吻真实,感情诚挚,说得入情入理,对于展现文帝“专务以德化民”的内心世界起了重要作用。

  该篇本纪没有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和场面,作者只是用舒缓的语调,按照年代顺序选择关键事件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同时也饱含了作者对一代明君的追慕和向往之情。如一开始描写文帝即位和立太子的过程中,表现了他的周详慎重和谦让。又如写缇萦(tíyíng,提营)上书救父,写文帝取消修建露台的打算,以及对南越王、吴王刘濞等人的以德报怨,对匈奴的或战或和,既强硬又不失灵活等等,都表现了文帝的仁爱、宽厚和以国家、百姓的安宁为重。在该篇本纪的结尾,作者还巧妙地用景帝之诏,群臣之议,以“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大于孝文皇帝”表现了司马迁赞颂之情;本纪最后,作者满怀深情地发出了“廪廪向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的感叹。

  汉文帝与其子景帝两代在旧史上并称为文景之治,他提倡农耕,免农田租税,减轻刑罚,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但在经历了战国至秦末的长期战乱之后,这些对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的稳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他的仁厚、俭朴,截然不同于暴君,自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明君圣主,太史公对他的褒扬,也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反映。

推荐古诗: 怨歌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登九峰楼寄张祜题木居士二首(其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忆住一师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清平乐(年年雪里)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推荐诗句: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按堵如故  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
  • 安心乐意  原指心情安宁,情绪愉快。后多指内心情愿,十分愉快。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不失一  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堪入目  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 不可企及  企:希望;及:达到。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
  • 不留余地  不留一点空余的地方。多形容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可回旋的余地。
  • 方领矩步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
  • 不置可否  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
  • 不置褒贬  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