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墨池记赏析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墨池记 赏析

墨池记

作者:曾巩 朝代:清朝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译文

释迦牟尼佛说:修道的人,就好像木头放在水中,只要顺着水流向前漂行,不被河两岸的土石所阻碍,不会被别人取走,也没有鬼神的阻挡,更不会被水中的旋涡冲回来,也不腐烂,我敢保证这根木头,一...查看全部

墨池记鉴赏

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查看全部

墨池记赏析

本文在写作上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先记叙墨池的方位、形状、传闻,然后发表议论,接着记叙王羲之的轶闻,再议论后世之所以没有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是因为他们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并由此联系...查看全部

墨池记译文及注释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苟伯子《临川记》里说的。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查看全部

墨池记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①池水尽黑。——名词活用作动词,变成黑色。②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③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长处。特殊句式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查看全部

推荐古诗: 后宫词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无题(八岁偷照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塞下曲送郭司仓洛阳女儿行长寿乐(微寒应候)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推荐诗句: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推荐游戏: 【老夫不知其所往】的下一句是什么【隐隐五凤楼】的下一句是什么【愁来饮酒二千石】的下一句是什么【相逢红尘内】的下一句是什么【去国辞家谪异方】的下一句是什么【星离雨散不终朝】的上一句是什么【战士还家尽锦衣】的上一句是什么【人凶非宅凶】的上一句是什么【多是通州司马诗】的上一句是什么【天涯涕泪一身遥】的上一句是什么

热门作文成语素材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伏烧埋  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愧屋漏  愧:惭愧;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安放小帐的地方。原意是虽在宗庙里,但无愧畏之心。后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
  • 不郎不秀  原指不高不下。后比喻不成材。
  • 不了了之  了:了结,结束。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指把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
  • 不期而遇  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 百计千谋  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同“千方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