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轼 朝代:宋朝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和最小的儿子苏过游览白水山的佛迹院。我们在温泉里洗澡,水热得很,其源头大概可以煮熟东西吧。沿着山腰向东走,稍微再向北转,有条瀑布高述七八百尺。山中有八九个曲折的地方,每个曲折的地方都被瀑布奔流冲积成为水潭,深的潭用绳子吊着石头垂下去五丈深还不到底。瀑布冲入潭里溅起的水花象雪飞,其声音却象雷响,既使人喜欢又使人害怕。山崖上有几十个大人的脚印,这就是所谓佛迹了。 傍晚回家,倒转身来走,观看野火烧山,火势很大。我们一下子就越过了几个山谷,到了江边,山间的明月已经升起,我们在江中一面划船,一面玩弄着溅起的水花和月影。 回到家,已经二更了,我又和苏过喝起酒来,吃着那余甘煮成的菜。看着自己的身影颇感颓废,再也不能熟睡,便写了这篇文章来给苏过。东坡老人。...查看全部
苏轼尝自评其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又说:“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所不得不止。”仿佛他写文章只是信手拈来,所谓“随物赋形”,自成格局体段。其实这话只说了一半。苏轼《志林》卷一曾记录欧阳修答孙莘老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一段话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就作文而论,“勤读书”,是吸收知识营养和学习写作技巧,“多为之”,则是要求在实践中下苦功。苏轼才高思捷,自不消说;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多读多写勤学苦练的人,这一面却往往被人忽略。试看这篇小小游记,大约是没有起草就写成的。可是从文章结构上讲,仿佛几经斟酌锤炼而成。可见有了渊博学问和写作基本功,才谈得上“行”、“止”自如。而控驭文字的能力并非全靠天才禀赋也。...查看全部
推荐古诗: 池上竹下作、问刘十九、齐安郡后池绝句、清平乐(别来春半)、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更漏子(水涵空,山照市)、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推荐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柳絮风轻,梨花雨细、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推荐游戏: 【没后对酒】的下一句是什么、【千去不一回】的下一句是什么、【览君荆山作】的下一句是什么、【魏帝营八极】的下一句是什么、【秉烛唯须饮】的下一句是什么、 【是妾断肠时】的上一句是什么、【折花倚桃边】的上一句是什么、【落笔超群英】的上一句是什么、【权归臣兮鼠变虎】的上一句是什么、【宠至不自意】的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