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解析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第四节解析

第四节解析

查看第四节全诗

  这里实际上牵涉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还是当受不当受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是正当的,再多也可以接受;如果不正当,再少也不应该接受。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一些经济案件的问题了。比如说某项技术发明或新产品开发之类的成果收人问题,新闻媒介时有披露,其症结点在就在于当事人的巨额收入是“如其道”还是“非其道”。如果是“如其道”,那再多也不应该有问题(当然要按有关规定上税等等),如果是“非其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里的界限是很清楚的。   问题倒是在于,谁来认定是“如其道”还是“非其道”呢?混乱也正是出在这里,往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这大概就需要多多颁布法规了吧。回到孟子的说法,我们看到,他在这里的观点与孔子所谓“如利思义”(《论语•宪问》或“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的观点以及他自己“当辞则辞,当受则受”的实际做法(见《公孙丑下》4•3)都是一致的。说到底,还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道”就是“如其道”,“无道”就是“非其道”。

  本章牵涉的另一个方面是动机与效果的关系问题。

  在这一点上,孟子同样采取了他一贯的推谬手法,把论辩对手推到荒唐的境地,使之不得不承认错误,从而证实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在我们今天看来,他们师生之间所谈论的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学生彭更是从动机来看问题,解决问题。孟子则是从实际功绩,也就是效果方面来看问题,解决问题。有点近似于我们今天说不听大话、空话,只看工作实绩。

  当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动机与效果的问题是一对哲学范畴。我们的观点是二者的统一,也就是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 一:无论你是共。办了错事,还是做好事的“动机不纯”,都是反对的。

  只不过,面对生活与工作的实践,不可能事事都能做到二者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恐怕还是应该主要看实绩,也就是“食功”而“非食志”了吧。

推荐古诗: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归嵩山作渭川田家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清平乐(年年雪里)戏笔(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霁月难逢)寒月吟(夜起数山川)七律(别梦依稀咒逝川)阻郁达夫移家杭州(钱王登假仍如在)

推荐诗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挨肩并足  形容人群拥挤。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碍难从命  碍:妨碍;从:听从。由于有所妨碍,难以遵从吩咐,是委婉拒绝对方要求的话。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八面张罗  形容各方面都应酬得好。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 百代过客  指时间永远流逝。
  • 百星不如一月  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 版版六十四  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禀性难移  本性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