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记。作者采用“以文传人”(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下》)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相如一生游粱、娶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事,而与此有关的文和赋却全文收录,“连篇累牍,不厌其繁”(李景星《史记评议》),计有《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等八篇,文字之多,远超司马迁自己的记述,足见作者“特爱其文赋”(茅坤《史记钞》),“心折长卿之至”(牛运震《史记评注》)。
司马迁通过这些文赋,写出了汉代辞赋大师司马相如穷困潦倒的境遇,表现传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汉武帝时代的显赫声威的感受,他既赞美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思想,铺排宫室苑囿的华美和富饶,显示中国人民创造物质文明的伟大才智与功绩,又主张戒奢持俭,防微杜渐,并婉谏超世成仙之谬,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盛世之下一个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情。
司马迁对相如及其文赋的评价,皆寓于相如的文章之中,他肯定《子虚赋》、《上林赋》倡言节俭的主旨,高度评价相如作品的讽谏作用与《诗经》无异,反映了作者重视作品教化作用的文学观念。实际上相如文赋的思想都是司马迁赞成的思想,他不过是借传主之文来反映自己的思想罢了,正所谓“驱相如之文以为己文,而不露其痕迹”(李景星《史记评议》)。这也正是这部《史记》中最长最奇之作的高超艺术手法的一个突出例子。
文章中记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婚恋的故事,写得宛转浓丽,极富新奇的故事情趣,颇似生动的小说,所以清人吴见思在其《史记论文》里,称其为“唐人传奇小说之祖”。它给后世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和原始的素材。
推荐古诗: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人日寄杜二拾遗、
漆园、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清平乐(年年雪里)、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
另一种传说(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
别滁(花光浓烂柳清明)、
清商怨(庭花香信尚浅)
推荐诗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傲霜斗雪 傲视寒霜,抗击白雪。形容不畏严寒。比喻人身处逆境而不屈服。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背山起楼 靠山建造楼房。比喻使人扫兴的事。
- 逼上梁山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 彼竭我盈 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闭塞眼睛捉麻雀 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 卜夜卜昼 卜:占卜。形容夜以继日地宴乐无度。
- 不敢旁骛 形容全力做一件事,不敢分心到别的事里面去。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吝赐教 吝:吝惜;赐:赏予;教:教导,教诲。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