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景不再春寂寞
这首诗为晚唐诗人雍陶触景生情而作,描写了唐代的东都洛阳的美丽春景,景中含情,浸着作者对国势渐弱,盛景不再的凄婉哀叹,以美景衬悲情的手法,含而不露地表达情感,可谓一首别有韵味的丽诗。
诗题中的“天津桥”位于洛阳城南洛水上,因为洛水有“天汉之象”,从而使跨越它上面的桥得“天津桥”这一美称。站在天津桥上北望,上阳宫外之景历历在目,因宫墙高耸,所以宫内一切不得见,但受不住寂寥偶尔飞出宫墙的莺燕,却也在向人们报告着宫中的消息。
上阳宫是唐高宗临幸东都洛阳时,为那里美景所醉惑而建,在天津桥北,跨洛水之上,后被武则天重新修葺扩建。直到安史之乱前,洛阳城内都是一片繁华。如今洛阳美景如昔,繁华却一去不归,再也看不见帝王东幸的盛观,看着眼前的寂寞春景,念及唐王朝的衰落,作者思绪悠然,随那缕云霞浸入春水,顿时变得湿漉起来。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时值阳春,天津桥下水光潋滟,将映在其中的云霞浸湿如拭过泪的绢帕,那样柔柔曼曼地轻舒开来;岸边的翠柳娇嫩着一抹春色,如绿烟缭绕,在和风轻吹下,软软的柳条轻盈地斜斜地抚着堤岸,此时桥上北望的人儿早被这湿霞与柔柳撩拨起心尖的疼痛:又是一年春好时,却不见那前呼后拥的帝王威仪,曾是辉煌无比的大唐盛世就这样远去了么?前一句的“春”字照应诗题;后面着一“浸”字,生动地描画出水映红霞的美景,使景物有了轻微的动感,却又将这美景底色变得黯然起来,也映衬出诗人的润湿心情。后一句的“烟”字,将岸边弥漫的淡淡柳绿变得灵动起来,景物顿时有了些朦胧的诗情画意;“斜”字,点出春风拂柳之姿,由此可感受出风的温柔,柳的细软。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这是诗人离开近景,抬眼穿过丛林北望上阳宫看到的景象,看似有些突然,但可由此探知作者沐浴在烂漫春光中时抚今忆昔昔不再的感伤,正因为有前面的春景柔美,才引起作者对昔日盛况的追忆,此时再看那曾被娇宠的上阳宫,虽然是威严如旧,却已被冷落多时,再也迎不到翠辇玉鸾,只将那厚重的宫门紧锁,此时虽不见宫中的凄凉之景,却可想像曾是莺歌燕舞的金殿上画梁黯淡寂寞。无人呵爱引逗的宫莺无奈地衔着一片凋零花瓣飞出宫墙外。前一句的“闭”字将宫门冷落深锁的远景推至读者面前,一股凝重感油然起;后一句的“上阳花”使人想像到昔日盛都如今只如凋零的花朵,凄美无限,而衔花飞出的宫莺更是将这种情伤拉到更深处。
作者的沉郁心情虽在诗中含而不露,但这凄艳的春景更让我们真切感知到桥上春望者的感慨与悲伤。
推荐古诗:
新安吏、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
无题(八岁偷照镜)、
古别离、
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
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
读史二十首(回首西陲势渺茫)、
蝶恋花(六月天兵征腐恶)、
念奴娇(鲲鹏展翅)
推荐诗句: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暗气暗恼 受了气闷在心里。
- 安常习故 习:习惯;故:旧例。安于常规,习惯旧例。形容按照常规和老套办事,守旧而不思变革。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聱牙戟口 形容文词艰涩,拗口难读。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百年偕老 偕:共同。指夫妻共同白头到老。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悖入悖出 悖:违背、胡乱。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碧落黄泉 碧落:天上、天界。黄泉:地下。天上和地下。泛指宇宙的各个角落。
- 秉烛夜游 秉:执持。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啻天渊 不啻:无异于。渊:深潭。无异于从云天之上到深潭之底。比喻差别极大。